2018年10月31日
2017年7月6日
哈尔滨的老领事馆
(全部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哈尔滨是一座只有110多年城市史的新兴城市,1898年随着俄国特别考察团踏上哈尔滨这片土地,哈尔滨城市史的篇章就被掀开了。在哈尔滨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19个国家[注:俄国与苏联合并计算,未单列]的领事馆,第一个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的无可争议是俄国,1907年1月14日设立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之后美国、日本、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典、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意大利、葡萄牙、立陶宛、波兰、匈牙利[按设立领事馆先后时间排序]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集中分布在南岗区和道里区。
苏联、俄罗斯
耀景街22号,曾是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建筑内部有大量的油画 漂亮的棚顶,豪华的吊灯 俄罗斯东正教色彩,蕴含着故事情节。1907年,当时的中东铁路局本打算给霍尔瓦特(俄国沙皇任命他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建造的超豪华私人官邸,怎奈他不愿意住,非要从香坊每天上下班坐火车通勤,于是这里一度成为中东铁路局的中央图书馆。1918年,十月革命后,高尔察克(自封“俄国的最高执政者”和俄国陆海军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白卫军统领)来到哈尔滨,并将这里作为自己的临时指挥部,这里还曾飘扬过沙俄海军军旗。1924年,苏联与民国建立外交关系,此处为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期间进行了扩建,新建了一栋三层小楼。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的大年三十,哈尔滨沦陷。苏联与日本达成协议,日本获得中东铁路,苏联承认伪满洲国,耀景街22号一度成为苏联驻伪满洲国的领事机构。 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后,再次关闭。1949年,新中国成立,苏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同年10月20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再度恢复。1962,中苏关系破裂,撤走全部专家后,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关闭。2015年9月3日,中俄正式签署文件,将在哈尔滨设立俄罗斯总领事馆,选址就在耀景街22号。
日本
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1907年3月4日在南岗颐园街设立,首任总领事为川上俊彦。该馆人员最初只有四五人,1920年增设副领事1人,并设警察署和特高系,属日本外务省特务系统。1924年迁至南岗义州街27号(今果戈里大街与花园街交角处,花园小学校址),并设立了能容纳百余人的地下室监狱。1936年2月28日又迁至南岗区红军街108号原“满铁事务所”大楼(现为哈尔滨铁路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内。1945年日本战败而关闭,最后一任领事为宫川船夫。位于今哈市南岗区花园街351号的原“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原是一栋三层带地下室的砖木结构的欧式民宅,1902年由中东铁路大承包商王好文开发建造,曾经是国际红十字会驻哈办所在地,1924年-1936年为“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所在地,1936年以后作为刚刚成立的“731”部队队员的独身宿舍,名为“白桦寮”。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栋三层楼的地下室被改成了花园旅店,当时给中国爱国志士上刑的房间成了来往旅客休憩的场所。当时,这个小旅馆的房间里还存有多个当年上刑用的滑轮。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样的滑轮就只剩下一个了。2001年4月,位于花园小学院内的这座近百年的建筑被拆除殆尽,仅存的滑轮被黑龙江日报社的知名学者曾一智女士获得并捐赠给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1936年2月,日本驻哈尔滨总领馆由义州街27号迁至红军街108号。此楼地下室设立牢房和水牢,其规模相近于原义州街的监狱,也是关押抗日志士的牢房。1937年,该牢房变成为“731”细菌部队“特别输送”、“马路大”的集中点和转运站。当时“731”部队每两天到这里接收收押的中国人,这些人被装入载重量为4吨的大卡车,运送到东北、华北等地做“实验品”。直到1945年8月19日被关闭。此楼始建于1924年5月,1925年8月落成,设计师日丹诺夫,二层带地下室砖混结构,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风格。落成后成为原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哈尔滨事务所址。建国以后,成为哈尔滨铁路分局公安局。地下室的水牢早已被填死,牢房和刑讯室的原貌也完全改变。但楼内的格局基本保持原貌,只经过了几次装修。现为哈尔滨铁路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19年2月,馆址初期在南岗区东大直街71号,1931年6月15日迁入南岗区吉林街52号。该建筑造型精美,室内举架很高,高大的玻璃窗使室内采光极好,门窗都是实木的,门把手是铸铜的,木质地板有一寸多厚;室内装修和摆设也十分豪华气派,顶棚的石膏花中间挂着一盏吊灯,墙壁贴的是高档壁布。欧式的双人床,两边摆有床头柜,一盏欧式落地灯旁摆着一个带有三面镜子的梳妆台,地上铺有带图案的地毯。室外有正门和侧门,还有两个露天阳台。建筑正立面左右两侧窗户上方各有一只保存良好形象生动的山鹰,也因此得名“大鹰楼”,成为哈尔滨近代史上两个著名的“大鹰楼”之一。
葡萄牙
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位于南岗区阿什河街39号(东大直街与花园街中间位置),哈尔滨三类保护建筑。建于1912年,为著名犹太商人列昂季?斯基德尔斯基的私人宅邸。该建筑为砖木结构,造型精美,花纹流畅,为仿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1921年1月13日,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成立后,年约20余岁的波兰籍犹太人斯基德尔斯基(Solomen L.Skidelsky),汉名谢结斯)依靠贿买,被任命为驻哈尔滨葡萄牙领事,馆址就设在这里,1941年11月30日时仍在任。1923年穆棱煤矿公司开办后,总公司也设在这里。日伪统治时期,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迁到西大直街。日本战败后,苏军攻入哈尔滨,葡萄牙领事馆关闭。葡萄牙驻哈领事斯基德尔斯基与其他一些主要白俄领袖被苏军逮捕,解回苏联,被关入克拉斯诺雅尔斯克集中营,死在那里。现在此处是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幼儿园。
美国
东大直街102号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1907年1月21日建立,初期馆址设在南岗东大直街与花园街中间区段的新买卖街(现果戈里大街)上,建馆初期,美国在哈尔滨的侨民只有十几人。20年代迁入东大直街102号(现阿什河街与吉林街中间,东大直街289号哈尔滨商业银行大直街营业部)。1931年升格为总领事馆。1932年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后,美国领事馆继续开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两国进入战争状态。不久,日本宪兵冲进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查封该馆。1945年秋起,美国在华原日伪区的使领机构陆续恢复,当时也决定恢复哈尔滨总领事馆,但因局势未稳,只往沈阳派了总领事,向大连派了正副领事,哈尔滨实际上未派。
德国
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位于南岗区阿什河街22号,阿什河街与花园街交口处东北,二层砖混结构,半地下室。据《哈尔滨市志》中有关史料记载,在宣统元年七月初六(1909年8月21日),德国在哈尔滨设立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09年8月21日,地点在道里区江沿街(今尚志大街与西二道街交汇处往西走西二道街路南),1910年9月迁到南岗区火车站车站街(现红军街),后又迁到阿什河街源波波夫兄弟木材公司址(现为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校)。最早担任德国驻哈尔滨领事的是道弥尔(Dr.H.Daumiller),1910年1月5日,原驻小吕宋领事韩赐(Heintze)来哈尔滨接任道弥尔担任领事,但道弥勒1913年时仍在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3月14日,中国北京政府正式宣告与德、奥断绝外交关系,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被关闭。1920年7月24日,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恢复办公,领事由原驻奉天领事梯格斯担任。1923年3月,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1929年-1930年,斯托别博士(Dr.G.Stobbe)任德国驻哈尔滨领事,秘书是马尔克斯(F.Junks)。斯氏1930年5月调任大连领事馆馆务处办总领事。1930年6月2日,吉溥利(Hermann Gipperich)吉溥利担任总领事。不久又降为领事馆,领职人员4人,1925年梯格斯再次担任领事。1929年7月26日至1930年1月,由于哈尔滨发生了“中东路事件”,苏联驻哈总领事馆关闭,德国领事馆曾代行苏联领事馆事务。1931年,卡尔·奥古斯特·鲍尔泽(Kael August Balser,汉名鲍敖古)任德国驻哈尔滨领事。在哈尔滨的德国侨民比较少,1932年最多时,达598人。
丹麦
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位于道里田地街89号(89-93号),1920年1月馆舍建成,二层砖混结构,钢混楼板,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内有图书馆、住宅、办公楼、卫生间、壁炉、小花园、凉台,设计建造小巧精美,在大院子里建一座中国古典式凉亭。现为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1916年元旦丹麦就在哈尔滨开展了领事事物,只不过初期的工作主要委托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代办,而且办公地点也设置在俄国驻哈尔滨总总领事馆内。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俄国领事馆处于半停滞状态。1919年3月12日,丹麦王国在哈再次建立领事馆,并派派雅国先(Henrik Valdemar Jacobsen)为驻哈尔滨第一任领事。丹麦领事馆的领事变动较少,先后担任领事的有爱?乔金逊、雅国先等。丹麦于1916年5月1日,加入《英俄协定》,在哈尔滨的丹麦侨民执行纳税义务,享受自治权利。据记载,当时丹麦在哈尔滨的侨民并不多,商行也只有4个,其中最大的一个名叫宝隆洋行,洋行就设在丹麦领事馆内,丹麦政府曾一度指派宝隆洋行的经理姚根深(A.Jorgensen)为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的领事。丹麦领事馆在当年的领事变动很小,日伪时期,该馆仍继续开馆,领事由宝隆洋行经理兼任。1942年丹麦领事馆曾被日伪查封,1945年日本侵华日军投降后,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又恢复馆务活动。1946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处事处长李敏然函复当时的丹麦驻领事,令其即日停止执行驻哈领事的职务,丹麦领事馆于1946年12月5日闭馆,布克为最后一任领事。1947年布克离哈回国。
英国
英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位于哈尔滨站前红军街69号(米兰婚纱摄影),哈尔滨市Ⅱ类保护建筑。建于1919年,砖混结构,平面简单,造型简洁,是一座四面八角的红顶欧式三层楼,为英国早期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极具北欧陡坡高层顶的建筑特征。1910年1月,英国政府任命吴理斯为英国驻奉天总领事兼任哈尔滨领事,次年在哈尔滨正式设立领事馆。馆址最初在南岗大直街56号(东大直街与铁岭街交角处,已拆),后移至车站街(红军街)。1914年4月30日,英国驻哈尔滨领事斯莱和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特拉乌绍利特以及中东铁路公司代办,在哈尔滨签订了《将中东铁路界内自治及纳税章程推行于界内英国人的协定》(简称《英俄协定》)规定,中东路界内的英国侨民与界内俄国侨民,享受同等自治权利和负有同等的纳税义务。英、俄两国炮制的这一协定,严重地侵犯了中国主权,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反对。在以后的两年中,先后有美、法、丹麦、荷兰等10国加入了这个协定。在哈尔滨的英国侨民,1917年以前为50人左右,1925年增至到280余人,1936年为140余人。1928年驻哈领事馆升为格为总领事馆。>1932年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以后,英国领事馆仍继续开馆。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英国总领事馆被日伪查封。最后一任领事阿尔切及领事馆其他领职人员,均被软禁在领事馆内,档案、财产均被日伪接管。1942年6月4日,领事馆全体人员被遣送,经南非回国。
荷兰
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1915年设立,馆址在道里水道街(兆麟街)。1921年迁至南岗区复华街,后又迁至位于今站前红军街124号的“契斯恰科夫茶庄”,后因馆务不多,于1922年7月12日宣布撤馆,委托英国领事馆代理馆务。1926年,荷兰王国政府又派万德厚(L.Van der Hoeven)为驻哈尔滨领事(1941年11月30日时仍在任),领事馆恢复,馆址在道里通江街45号,后迁至道里上游街13号,荷兰领事馆的馆务不多,人员亦较少。馆址后又迁至南岗建筑街2号(现哈铁分局工会)。1926年,荷兰侨民只有32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荷兰成为日本敌国,于1942年被日伪查封,最后一任领事毫文及领馆其他人员均被日伪驱逐出境。
法国
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原馆址在哈市南岗龙江街39号,设立于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七(1907年5月18日),现已拆除。它是继俄国、日本、美国之后设立领事馆的国家。首任领事为彼列斯克(有介绍说是“法商达尔(Dard)”)。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建立较早与华俄道胜银行有关系。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1895年12月),俄国利用清政府为偿付日本赔款而大借外债机会,承揽了对清政府的贷款,为此,俄国利用法国财政资本,在彼得堡建立华俄道胜银行。光绪二十二年八月(1896年9月),清政府派许景澄与道胜银行总办罗启泰在柏林签订《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后,光绪二十四年五月(1898年7月),华俄道胜银行在哈尔滨设立分行。当时在哈尔滨的法国侨民人数不多,1927年最多时,也只有253人,因此领事馆的馆务也较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5年)一度降为副领事馆,战后(1918年)又升格为领事馆,1925年再次升格为总领事馆。1931年改为一级领事馆,派香本为副领事,主持馆务。1932年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后,法国领事馆仍继续开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向德国投降后,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接受维希政府领导,因此该馆仍在活动。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6月9日,法国领事馆被日伪当局查封。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苏军占领当局的协助下,9月20日,该馆曾一度恢复活动。1947年5月15日,哈尔滨特别市政府社会局外侨科奉命将该馆接收,遂闭馆。<br><br>各时期的驻哈领事:1913年在任署领事是梅洛罗(M.Romero)。1920年,李毕利(Henri Lepice)任哈尔滨法国领事。他1906年来毕,后历任天津副领事、云南府副领事和署领事、沈阳署领事、成都署总领事,直到调任哈尔滨。巴黎大学学历。1923年已调任北京法国公使馆。1923年,莱皮斯尔(Charles Lepissier)任哈尔滨法国领事,头衔是满洲领事。他1882年5月23日生于广州,在巴黎东方语言学校受教育,1907年2月来华,(注:The China Who&apos;s Who 1923,Shanghai,p.167.)1908年-1914年在沪任翻译及副领事,1931年5月调任天津领事,1935年5月1日请假回国。1924年11月,路易·雷乐(Louis Reynaud)被任命为哈尔滨法国领事,1933年法籍犹太人西蒙·开斯普(Semion Kaspe)在哈尔滨被绑架,雷乐领事和香本(Albert Chambon)副领事处理了此事,后者两年后在哈尔滨审理此案时仍任此职。1941年11月30日任哈尔滨法国领事的是列乌尔库银(H.Leurkuin),1945年2月死于任所,是哈尔滨最后一任法国领事。
波兰
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1921年设立于聋子街(现南岗凤翥街)21号“波兰先生”(又译做“波兰家”)大楼内,当时称作“波兰共和国驻哈尔滨委员会办事处”,此楼建于1913年左右,当时该建筑为二层楼,1920年接建三层。二楼当年为波兰领事馆,三楼则为领事官邸(现已无存)。1928年6月1日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迁至阿什河街与山街(一曼街)拐角处。<br><br>1931年,波兰将驻哈尔滨委员会办事处改为驻哈尔滨领事馆,第一任领事为莫尔古列茨,之后宾道尔、西莫诺
列维奇、道格拉斯、利结夫斯基先后任领事、总领事。其中,1930年10月道格拉斯(J.H.Douglas)被任命为驻哈尔滨波兰领事,1936年仍在任。1941年11月30日,任哈尔滨波兰领事的是利结夫斯基(Jerzy Litewski),他是波兰驻哈尔滨的最后一任领事。波兰领事馆于1942年被日伪当局封闭,最后一任领事利结夫斯基及馆员均被遣送出境。
意大利
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20年,同时还代管在哈尔滨的罗马尼亚侨民事务。首任领事吉别洛一索科(Gibello-Socco)。馆址初期设在南岗区庙街(现建民街)的吉别洛-索科的私人宅邸,1926年迁至吉林街与夹树街(现民益街)交角处,三十年代迁至松花江街93号(现松花江街193号,与工程师街交汇处北)。1925年12月,A.马飞(A.Maffei)被任命为哈尔滨意大利领事,1936年时仍在任。1941年11月30日已无哈尔滨意大利领事。1942年因意大利脱离德意日轴心国,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因受到日本人的排挤,以患病为由离开哈尔滨,该领事馆也随之自行关闭。1926年“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迁至吉林街与夹树街(现民益街)交角处该建筑建于1919年,砖混结构,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风格,三类保护建筑,围栏被哈市列唯一二类保护建筑(围栏类)。面积虽不大,但造型极为优美典雅。这栋楼最精美的部分当属楼顶的装饰,可惜在“文革”中被拆除了。
这座大楼原名为“吉别洛·索科大楼”,此名源于建造它的主人:意大利人彼得·伊万诺维奇·吉别洛·索科。
哈尔滨领事馆名录
(收录全部17个领事馆,其中花园小学校为重建建筑)
一、黑龙江广播电视厅招待所【原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松花江街85号。
二、耀景街22号院【原俄国与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耀景街22号。
三、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原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公司街59号,
四、黑龙江省电力公司食堂【原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红军街63号。
五、黑龙江省外事办公室【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官邸旧址】
地点:果戈里大街298号。
六、花园小学校【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花园街351号。
七、花园小学校图书馆【原德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阿什河街22号。
八、省委第一幼儿园【原葡萄牙领事馆旧址】
地点:阿什河街39号。
九、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家属楼【原美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东大直街289、291-1、291、293、293-1号。
十、吉林街52号楼[大鹰楼]【原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吉林街52号。
十一、斯基德尔斯基故居【原法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颐园街3号
十二、米兰时尚婚纱摄影【原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红军街69号。
十三、哈铁对外经济公司【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红军街108号。
十四、汇丰照相机商行【原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红军街124号。
十五、龙门大厦贵宾楼【原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红军街85号。
十六、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原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田地街89号。
十七、黑龙江省供销合作联合社【原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西二道街10、12、18号。
哈尔滨是一座只有110多年城市史的新兴城市,1898年随着俄国特别考察团踏上哈尔滨这片土地,哈尔滨城市史的篇章就被掀开了。在哈尔滨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19个国家[注:俄国与苏联合并计算,未单列]的领事馆,第一个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的无可争议是俄国,1907年1月14日设立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之后美国、日本、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典、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意大利、葡萄牙、立陶宛、波兰、匈牙利[按设立领事馆先后时间排序]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集中分布在南岗区和道里区。
苏联、俄罗斯
耀景街22号,曾是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建筑内部有大量的油画 漂亮的棚顶,豪华的吊灯 俄罗斯东正教色彩,蕴含着故事情节。1907年,当时的中东铁路局本打算给霍尔瓦特(俄国沙皇任命他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建造的超豪华私人官邸,怎奈他不愿意住,非要从香坊每天上下班坐火车通勤,于是这里一度成为中东铁路局的中央图书馆。1918年,十月革命后,高尔察克(自封“俄国的最高执政者”和俄国陆海军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白卫军统领)来到哈尔滨,并将这里作为自己的临时指挥部,这里还曾飘扬过沙俄海军军旗。1924年,苏联与民国建立外交关系,此处为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期间进行了扩建,新建了一栋三层小楼。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的大年三十,哈尔滨沦陷。苏联与日本达成协议,日本获得中东铁路,苏联承认伪满洲国,耀景街22号一度成为苏联驻伪满洲国的领事机构。 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后,再次关闭。1949年,新中国成立,苏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同年10月20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再度恢复。1962,中苏关系破裂,撤走全部专家后,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关闭。2015年9月3日,中俄正式签署文件,将在哈尔滨设立俄罗斯总领事馆,选址就在耀景街22号。
日本
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1907年3月4日在南岗颐园街设立,首任总领事为川上俊彦。该馆人员最初只有四五人,1920年增设副领事1人,并设警察署和特高系,属日本外务省特务系统。1924年迁至南岗义州街27号(今果戈里大街与花园街交角处,花园小学校址),并设立了能容纳百余人的地下室监狱。1936年2月28日又迁至南岗区红军街108号原“满铁事务所”大楼(现为哈尔滨铁路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内。1945年日本战败而关闭,最后一任领事为宫川船夫。位于今哈市南岗区花园街351号的原“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原是一栋三层带地下室的砖木结构的欧式民宅,1902年由中东铁路大承包商王好文开发建造,曾经是国际红十字会驻哈办所在地,1924年-1936年为“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所在地,1936年以后作为刚刚成立的“731”部队队员的独身宿舍,名为“白桦寮”。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栋三层楼的地下室被改成了花园旅店,当时给中国爱国志士上刑的房间成了来往旅客休憩的场所。当时,这个小旅馆的房间里还存有多个当年上刑用的滑轮。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样的滑轮就只剩下一个了。2001年4月,位于花园小学院内的这座近百年的建筑被拆除殆尽,仅存的滑轮被黑龙江日报社的知名学者曾一智女士获得并捐赠给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1936年2月,日本驻哈尔滨总领馆由义州街27号迁至红军街108号。此楼地下室设立牢房和水牢,其规模相近于原义州街的监狱,也是关押抗日志士的牢房。1937年,该牢房变成为“731”细菌部队“特别输送”、“马路大”的集中点和转运站。当时“731”部队每两天到这里接收收押的中国人,这些人被装入载重量为4吨的大卡车,运送到东北、华北等地做“实验品”。直到1945年8月19日被关闭。此楼始建于1924年5月,1925年8月落成,设计师日丹诺夫,二层带地下室砖混结构,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风格。落成后成为原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哈尔滨事务所址。建国以后,成为哈尔滨铁路分局公安局。地下室的水牢早已被填死,牢房和刑讯室的原貌也完全改变。但楼内的格局基本保持原貌,只经过了几次装修。现为哈尔滨铁路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19年2月,馆址初期在南岗区东大直街71号,1931年6月15日迁入南岗区吉林街52号。该建筑造型精美,室内举架很高,高大的玻璃窗使室内采光极好,门窗都是实木的,门把手是铸铜的,木质地板有一寸多厚;室内装修和摆设也十分豪华气派,顶棚的石膏花中间挂着一盏吊灯,墙壁贴的是高档壁布。欧式的双人床,两边摆有床头柜,一盏欧式落地灯旁摆着一个带有三面镜子的梳妆台,地上铺有带图案的地毯。室外有正门和侧门,还有两个露天阳台。建筑正立面左右两侧窗户上方各有一只保存良好形象生动的山鹰,也因此得名“大鹰楼”,成为哈尔滨近代史上两个著名的“大鹰楼”之一。
葡萄牙
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位于南岗区阿什河街39号(东大直街与花园街中间位置),哈尔滨三类保护建筑。建于1912年,为著名犹太商人列昂季?斯基德尔斯基的私人宅邸。该建筑为砖木结构,造型精美,花纹流畅,为仿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1921年1月13日,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成立后,年约20余岁的波兰籍犹太人斯基德尔斯基(Solomen L.Skidelsky),汉名谢结斯)依靠贿买,被任命为驻哈尔滨葡萄牙领事,馆址就设在这里,1941年11月30日时仍在任。1923年穆棱煤矿公司开办后,总公司也设在这里。日伪统治时期,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迁到西大直街。日本战败后,苏军攻入哈尔滨,葡萄牙领事馆关闭。葡萄牙驻哈领事斯基德尔斯基与其他一些主要白俄领袖被苏军逮捕,解回苏联,被关入克拉斯诺雅尔斯克集中营,死在那里。现在此处是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幼儿园。
美国
东大直街102号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1907年1月21日建立,初期馆址设在南岗东大直街与花园街中间区段的新买卖街(现果戈里大街)上,建馆初期,美国在哈尔滨的侨民只有十几人。20年代迁入东大直街102号(现阿什河街与吉林街中间,东大直街289号哈尔滨商业银行大直街营业部)。1931年升格为总领事馆。1932年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后,美国领事馆继续开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两国进入战争状态。不久,日本宪兵冲进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查封该馆。1945年秋起,美国在华原日伪区的使领机构陆续恢复,当时也决定恢复哈尔滨总领事馆,但因局势未稳,只往沈阳派了总领事,向大连派了正副领事,哈尔滨实际上未派。
德国
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位于南岗区阿什河街22号,阿什河街与花园街交口处东北,二层砖混结构,半地下室。据《哈尔滨市志》中有关史料记载,在宣统元年七月初六(1909年8月21日),德国在哈尔滨设立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09年8月21日,地点在道里区江沿街(今尚志大街与西二道街交汇处往西走西二道街路南),1910年9月迁到南岗区火车站车站街(现红军街),后又迁到阿什河街源波波夫兄弟木材公司址(现为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校)。最早担任德国驻哈尔滨领事的是道弥尔(Dr.H.Daumiller),1910年1月5日,原驻小吕宋领事韩赐(Heintze)来哈尔滨接任道弥尔担任领事,但道弥勒1913年时仍在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3月14日,中国北京政府正式宣告与德、奥断绝外交关系,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被关闭。1920年7月24日,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恢复办公,领事由原驻奉天领事梯格斯担任。1923年3月,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1929年-1930年,斯托别博士(Dr.G.Stobbe)任德国驻哈尔滨领事,秘书是马尔克斯(F.Junks)。斯氏1930年5月调任大连领事馆馆务处办总领事。1930年6月2日,吉溥利(Hermann Gipperich)吉溥利担任总领事。不久又降为领事馆,领职人员4人,1925年梯格斯再次担任领事。1929年7月26日至1930年1月,由于哈尔滨发生了“中东路事件”,苏联驻哈总领事馆关闭,德国领事馆曾代行苏联领事馆事务。1931年,卡尔·奥古斯特·鲍尔泽(Kael August Balser,汉名鲍敖古)任德国驻哈尔滨领事。在哈尔滨的德国侨民比较少,1932年最多时,达598人。
丹麦
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位于道里田地街89号(89-93号),1920年1月馆舍建成,二层砖混结构,钢混楼板,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内有图书馆、住宅、办公楼、卫生间、壁炉、小花园、凉台,设计建造小巧精美,在大院子里建一座中国古典式凉亭。现为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1916年元旦丹麦就在哈尔滨开展了领事事物,只不过初期的工作主要委托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代办,而且办公地点也设置在俄国驻哈尔滨总总领事馆内。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俄国领事馆处于半停滞状态。1919年3月12日,丹麦王国在哈再次建立领事馆,并派派雅国先(Henrik Valdemar Jacobsen)为驻哈尔滨第一任领事。丹麦领事馆的领事变动较少,先后担任领事的有爱?乔金逊、雅国先等。丹麦于1916年5月1日,加入《英俄协定》,在哈尔滨的丹麦侨民执行纳税义务,享受自治权利。据记载,当时丹麦在哈尔滨的侨民并不多,商行也只有4个,其中最大的一个名叫宝隆洋行,洋行就设在丹麦领事馆内,丹麦政府曾一度指派宝隆洋行的经理姚根深(A.Jorgensen)为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的领事。丹麦领事馆在当年的领事变动很小,日伪时期,该馆仍继续开馆,领事由宝隆洋行经理兼任。1942年丹麦领事馆曾被日伪查封,1945年日本侵华日军投降后,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又恢复馆务活动。1946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处事处长李敏然函复当时的丹麦驻领事,令其即日停止执行驻哈领事的职务,丹麦领事馆于1946年12月5日闭馆,布克为最后一任领事。1947年布克离哈回国。
英国
英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位于哈尔滨站前红军街69号(米兰婚纱摄影),哈尔滨市Ⅱ类保护建筑。建于1919年,砖混结构,平面简单,造型简洁,是一座四面八角的红顶欧式三层楼,为英国早期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极具北欧陡坡高层顶的建筑特征。1910年1月,英国政府任命吴理斯为英国驻奉天总领事兼任哈尔滨领事,次年在哈尔滨正式设立领事馆。馆址最初在南岗大直街56号(东大直街与铁岭街交角处,已拆),后移至车站街(红军街)。1914年4月30日,英国驻哈尔滨领事斯莱和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特拉乌绍利特以及中东铁路公司代办,在哈尔滨签订了《将中东铁路界内自治及纳税章程推行于界内英国人的协定》(简称《英俄协定》)规定,中东路界内的英国侨民与界内俄国侨民,享受同等自治权利和负有同等的纳税义务。英、俄两国炮制的这一协定,严重地侵犯了中国主权,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反对。在以后的两年中,先后有美、法、丹麦、荷兰等10国加入了这个协定。在哈尔滨的英国侨民,1917年以前为50人左右,1925年增至到280余人,1936年为140余人。1928年驻哈领事馆升为格为总领事馆。>1932年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以后,英国领事馆仍继续开馆。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英国总领事馆被日伪查封。最后一任领事阿尔切及领事馆其他领职人员,均被软禁在领事馆内,档案、财产均被日伪接管。1942年6月4日,领事馆全体人员被遣送,经南非回国。
荷兰
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1915年设立,馆址在道里水道街(兆麟街)。1921年迁至南岗区复华街,后又迁至位于今站前红军街124号的“契斯恰科夫茶庄”,后因馆务不多,于1922年7月12日宣布撤馆,委托英国领事馆代理馆务。1926年,荷兰王国政府又派万德厚(L.Van der Hoeven)为驻哈尔滨领事(1941年11月30日时仍在任),领事馆恢复,馆址在道里通江街45号,后迁至道里上游街13号,荷兰领事馆的馆务不多,人员亦较少。馆址后又迁至南岗建筑街2号(现哈铁分局工会)。1926年,荷兰侨民只有32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荷兰成为日本敌国,于1942年被日伪查封,最后一任领事毫文及领馆其他人员均被日伪驱逐出境。
法国
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原馆址在哈市南岗龙江街39号,设立于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七(1907年5月18日),现已拆除。它是继俄国、日本、美国之后设立领事馆的国家。首任领事为彼列斯克(有介绍说是“法商达尔(Dard)”)。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建立较早与华俄道胜银行有关系。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1895年12月),俄国利用清政府为偿付日本赔款而大借外债机会,承揽了对清政府的贷款,为此,俄国利用法国财政资本,在彼得堡建立华俄道胜银行。光绪二十二年八月(1896年9月),清政府派许景澄与道胜银行总办罗启泰在柏林签订《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后,光绪二十四年五月(1898年7月),华俄道胜银行在哈尔滨设立分行。当时在哈尔滨的法国侨民人数不多,1927年最多时,也只有253人,因此领事馆的馆务也较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5年)一度降为副领事馆,战后(1918年)又升格为领事馆,1925年再次升格为总领事馆。1931年改为一级领事馆,派香本为副领事,主持馆务。1932年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后,法国领事馆仍继续开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向德国投降后,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接受维希政府领导,因此该馆仍在活动。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6月9日,法国领事馆被日伪当局查封。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苏军占领当局的协助下,9月20日,该馆曾一度恢复活动。1947年5月15日,哈尔滨特别市政府社会局外侨科奉命将该馆接收,遂闭馆。<br><br>各时期的驻哈领事:1913年在任署领事是梅洛罗(M.Romero)。1920年,李毕利(Henri Lepice)任哈尔滨法国领事。他1906年来毕,后历任天津副领事、云南府副领事和署领事、沈阳署领事、成都署总领事,直到调任哈尔滨。巴黎大学学历。1923年已调任北京法国公使馆。1923年,莱皮斯尔(Charles Lepissier)任哈尔滨法国领事,头衔是满洲领事。他1882年5月23日生于广州,在巴黎东方语言学校受教育,1907年2月来华,(注:The China Who&apos;s Who 1923,Shanghai,p.167.)1908年-1914年在沪任翻译及副领事,1931年5月调任天津领事,1935年5月1日请假回国。1924年11月,路易·雷乐(Louis Reynaud)被任命为哈尔滨法国领事,1933年法籍犹太人西蒙·开斯普(Semion Kaspe)在哈尔滨被绑架,雷乐领事和香本(Albert Chambon)副领事处理了此事,后者两年后在哈尔滨审理此案时仍任此职。1941年11月30日任哈尔滨法国领事的是列乌尔库银(H.Leurkuin),1945年2月死于任所,是哈尔滨最后一任法国领事。
波兰
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1921年设立于聋子街(现南岗凤翥街)21号“波兰先生”(又译做“波兰家”)大楼内,当时称作“波兰共和国驻哈尔滨委员会办事处”,此楼建于1913年左右,当时该建筑为二层楼,1920年接建三层。二楼当年为波兰领事馆,三楼则为领事官邸(现已无存)。1928年6月1日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迁至阿什河街与山街(一曼街)拐角处。<br><br>1931年,波兰将驻哈尔滨委员会办事处改为驻哈尔滨领事馆,第一任领事为莫尔古列茨,之后宾道尔、西莫诺
列维奇、道格拉斯、利结夫斯基先后任领事、总领事。其中,1930年10月道格拉斯(J.H.Douglas)被任命为驻哈尔滨波兰领事,1936年仍在任。1941年11月30日,任哈尔滨波兰领事的是利结夫斯基(Jerzy Litewski),他是波兰驻哈尔滨的最后一任领事。波兰领事馆于1942年被日伪当局封闭,最后一任领事利结夫斯基及馆员均被遣送出境。
意大利
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20年,同时还代管在哈尔滨的罗马尼亚侨民事务。首任领事吉别洛一索科(Gibello-Socco)。馆址初期设在南岗区庙街(现建民街)的吉别洛-索科的私人宅邸,1926年迁至吉林街与夹树街(现民益街)交角处,三十年代迁至松花江街93号(现松花江街193号,与工程师街交汇处北)。1925年12月,A.马飞(A.Maffei)被任命为哈尔滨意大利领事,1936年时仍在任。1941年11月30日已无哈尔滨意大利领事。1942年因意大利脱离德意日轴心国,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因受到日本人的排挤,以患病为由离开哈尔滨,该领事馆也随之自行关闭。1926年“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迁至吉林街与夹树街(现民益街)交角处该建筑建于1919年,砖混结构,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风格,三类保护建筑,围栏被哈市列唯一二类保护建筑(围栏类)。面积虽不大,但造型极为优美典雅。这栋楼最精美的部分当属楼顶的装饰,可惜在“文革”中被拆除了。
这座大楼原名为“吉别洛·索科大楼”,此名源于建造它的主人:意大利人彼得·伊万诺维奇·吉别洛·索科。
哈尔滨领事馆名录
(收录全部17个领事馆,其中花园小学校为重建建筑)
一、黑龙江广播电视厅招待所【原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松花江街85号。
二、耀景街22号院【原俄国与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耀景街22号。
三、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原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公司街59号,
四、黑龙江省电力公司食堂【原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红军街63号。
五、黑龙江省外事办公室【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官邸旧址】
地点:果戈里大街298号。
六、花园小学校【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花园街351号。
七、花园小学校图书馆【原德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阿什河街22号。
八、省委第一幼儿园【原葡萄牙领事馆旧址】
地点:阿什河街39号。
九、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家属楼【原美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东大直街289、291-1、291、293、293-1号。
十、吉林街52号楼[大鹰楼]【原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吉林街52号。
十一、斯基德尔斯基故居【原法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颐园街3号
十二、米兰时尚婚纱摄影【原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红军街69号。
十三、哈铁对外经济公司【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红军街108号。
十四、汇丰照相机商行【原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红军街124号。
十五、龙门大厦贵宾楼【原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红军街85号。
十六、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原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田地街89号。
十七、黑龙江省供销合作联合社【原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西二道街10、12、18号。
2017年2月6日
想到几首意境不错的诗词
《菩萨蛮》五首之《其二》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采桑子》
王国维
高城鼓动兰缸地,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王国维
高城鼓动兰缸地,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虞美人·听雨 》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春江花月夜(其一)
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虞美人·寄公度》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的
闽国扬帆后,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的
闽国扬帆后,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2016年11月23日
戈登·科曼(gordon korman)和《麦克唐纳学校》
戈登·科曼
戈登·科曼,加拿大当代著名作家。他完成第一部作品《奇迹终于发生》时,还仅仅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初中生,被人们称为“少年天才作家”。随后,作者一口气写完了其余6本同一主人公的小说,形成了近70万的系列小说。他中学毕业时,已经有8部小说被正式出版。之后,他进入了美国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和剧本创。对于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作家,美国和加拿大教育界、文化界表示了极大的惊叹。加拿大著名文学杂志评论说:只要你一读这本书由中学写的书,准会爱不释手!
他的自我介绍:
I was born on October 23, 1963 in Montreal, Canada, and grew up mostly in the Toronto area.
My writing career began virtually by accident when I was in 7th grade. The track and field coach had to teach English.korman7 For creative writing, he gave us total freedom to work on whatever we wanted for the rest of the year. It was February. That added up to a class period per day for more than four months. The result was my first novel, THIS CAN’T BE HAPPENING AT MACDONALD HALL.
I sent my manuscript to Scholastic because I was the class monitor for Scholastic Book Orders, and figured I was practically an employee. Seriously. (Full disclosure: my mom had to type my book for me.) It was a totally flukey and random way to launch a publishing career, but here’s the thing: It worked.!THIS CAN’T BE HAPPENING AT MACDONALD HALL was published by Scholastic when I was a freshman in high school, and I was on my way.
I’ve been writing for more than three-quarters of my life. My boo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32 languages and have sold over 28 million copies worldwide. I have a BFA degree from New York University with a major in Dramatic Writing and a minor in Film and TV.
I now live on Long Island, outside New York City, with my wife and family. When I’m not writing, you can usually find me driving one of my three kids to some practice or rehearsal or game. Either that, or I’m on the road, appearing at schools, libraries, and bookstores, meeting my readers.
这是当年刚开始写作的他:
这是现在的他:
作者的网站
http://gordonkorman.com/
https://twitter.com/gordonkorman
https://www.facebook.com/Gordon-Korman-176296862567009/
https://www.instagram.com/gordonkorman/
[t]他的书中译版[/t]
我看过的版本,以前介绍过,在这里。这是江西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并不全,一共四本,是以《布鲁诺和布茨》套装形式出版,分别是《小心“鱼儿”》《对维茨尔之战》《游泳池之梦》《奇迹终于发生》。现在来看没得到作者授权,应该属于盗版,这个在后面的译者序言里能看的到。说到这套书,满满的回忆。其实看到这书的时候我已经过了阅读此书最好的年龄,已经上了高中。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让他在初中时就都这套书,一定一定,确实是难得的好书。
第二种版本应该是2004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的,这套应该有了版权,这次还是以《布鲁诺和布茨》套装形式出版,出全了七本,它们是 《麦克唐纳好来坞》《校园闹鬼记》《西葫芦战士》《对维茨尔之战》《小心鱼儿》《游泳池之梦》《奇迹终于发生》。
最新的,应该是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1月和5月分两次出版的《麦克唐纳学校系列丛书》,七本,分别是《我们是坏小孩》《还差14万!》《小心校长》《别这样管我》 2014年5月 《坏小子都是大老板》《大人啥都不懂》《我不是捣蛋鬼》。
我们简单但看三次出版的《小心鱼儿(校长)》这一本的封面设计吧,好有历史感。
译者序言
翻译是吕明 顾尔石。
“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这在中国是一句不带脏字的骂人话,但《麦克唐纳学校》系列小说的作者戈登·科曼却颇为得意地承认:“这套书是我12岁时写的,是我读七年级时的课外作业。可笑的是,当时我的作文指导老师是一位田径教练。”
20世纪80年代,我们在同一所中学当老师——语文老师。机缘巧合,我们从一个朋友那里得到了一套《麦克唐纳学校》的英文原版,大概是觉得文字浅显好读吧,英文水平并不高的我们很快就把前四本读完了,而且从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那时我们每天的话题就是《麦克唐纳学校》,谈到故事中的有趣之处甚至会在教研室里哈哈大笑,招来同事们的白眼。
当然,我们也知道了这是一个加拿大初中生在体育老师指导下写出来的游戏之作。老天爷,也许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吧!我们被激励、启发甚至是挑战了。于是我们两人便有了两个对初学者来说似乎有点荒唐的梦想:把《麦克唐纳学校》译成中文,而且要找地方出版。
然而,当年原作者和我们都寂寂无名,这套书又是如此天真放纵,与当时儿童文学界的拘谨格格不入,哪家出版社会看上它?数度碰壁后,由于顾尔石的努力,《麦克唐纳学校》中文版终于问世,而且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如今,它已是第三次再版了。
一个加拿大初中生的习作,为什么会引起几代中国学生的共鸣?
对中国学生和教师来说,《麦克唐纳学校》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小说中的社会背景、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宿舍设施、修课方式、管理体系、师生关系……一切都与我们的中学如此不同。布鲁诺和布茨的恶作剧令人捧腹,又是那样遥不可及。例如他们为建设游泳池筹款而闹出的种种笑话,为赶走讨厌的老师而为之拉郎配的活剧,是当时中国最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无法想象的。作者的文笔并不出众。但我们可以感到他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几乎是熟极而流,完全像是自己的真实经历。
我们自己当年就是上海一所普通中学的教师,深感正是这种我们闻所未闻的开放式教育制度造就了这样一些富有生命力、活泼跳脱的现代学生。这种教育强调的是个性发展,重视培养全面的杰出人才,与我们衡量学生的标准迥然有异。小说中埃尔默这类天才好学生,却成了作者善意揶榆的对象。这个世界与我们的反差是如此之大,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而幽默又是全人类的共通语言,全书包袱迭出,笑点不断,整天枯坐书桌听老师絮叨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学生焉能不爱?
今天的中国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外面的信息更是铺天盖地而来,然而新一代的学生却并没有将它视为古董,仍然会为之会心微笑或捧腹大笑。这是因为主人公身上有着许多可贵的品质,他们爱学校、爱同学、思维活跃、集体荣誉感强,有同情心和公德心,也有着清晰的是非底线,看似整天调皮捣蛋(不过又是被老谋深算的“鱼儿”校长修理),但依然是一股正能量。
没错,我们对正面力量的向往是深植心底的。但是,《麦克唐纳学校》能够长盛不衰,应该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看看我们今天的中学吧。升学的压力已经快把学生和老师都逼疯了。人人都觉得这不对劲,但是谁错了?哪儿错了?
原因自然有一大堆。但有一点人们似乎注意得不够,那就是整个社会,特别是家长、老师的从容和宽容太少了。
健康的身心和人格非常重要,这个道理不少人都懂,但在现实中,周围的环境令大家发慌,于是家长逼儿女,老师逼学生,中国的教育界简直成了可怜可怕的集训营。
教育的目标之一当然是培养出有能力在未来谋生的学生,但一个健康的社会更需要的是生气勃勃的、富有创造力的公民。这是急功近利的填鸭式教育无法造就的。
日瓦戈医生说得好:“人来到世上是要生活,而不是为生活做准备。”《麦克唐纳学校》中的学生们,他们是在生活,而非仅仅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他们色彩斑斓的胡闹之所以能够持续七本书的篇幅,有赖于老师、校长、校董、家长的宽容。而成人社会的这种宽容,也使得学生们的大闹天宫适可而止,彼此都能保持一种维持游戏规则的默契。
对在升学压力下喘息的中学生来说,麦克唐纳学校是他们的理想世界。读这本书可以让他们逃避艰难的现实,但也会给他们埋下希望的种子。中国已经在追求文明富强的道路上走了这么远,不可能唯独落下自己的教育体系。总有一天,会有中国的学生写出自己的《麦克唐纳学校》,让全世界跟我们一起大笑一场!
科曼在12岁那年写出了他这辈子最好的小说,其实是出于外行老师鼓捣的突发奇想,有点偶然。
但对于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类来说,哪有什么必然之事?有了梦,去做就是。哪怕是某种,中动,突然想要干点什么过去从来没干过的事,又有何不可?对我们来说,《麦克唐纳学校》的出版完成了我们的第一个梦想。尽管已近耳顺之年,但我们仍未忘记做梦,也许哪天还会兴之所至折腾一把,谁知道呢?
年轻读者们,你们更是有无限的可能。,家长和老师的宽容不能光靠他们的觉悟,要靠你们自己的争取。
吕明顾尔石
2013年10月
戈登·科曼,加拿大当代著名作家。他完成第一部作品《奇迹终于发生》时,还仅仅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初中生,被人们称为“少年天才作家”。随后,作者一口气写完了其余6本同一主人公的小说,形成了近70万的系列小说。他中学毕业时,已经有8部小说被正式出版。之后,他进入了美国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和剧本创。对于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作家,美国和加拿大教育界、文化界表示了极大的惊叹。加拿大著名文学杂志评论说:只要你一读这本书由中学写的书,准会爱不释手!
他的自我介绍:
I was born on October 23, 1963 in Montreal, Canada, and grew up mostly in the Toronto area.
My writing career began virtually by accident when I was in 7th grade. The track and field coach had to teach English.korman7 For creative writing, he gave us total freedom to work on whatever we wanted for the rest of the year. It was February. That added up to a class period per day for more than four months. The result was my first novel, THIS CAN’T BE HAPPENING AT MACDONALD HALL.
I sent my manuscript to Scholastic because I was the class monitor for Scholastic Book Orders, and figured I was practically an employee. Seriously. (Full disclosure: my mom had to type my book for me.) It was a totally flukey and random way to launch a publishing career, but here’s the thing: It worked.!THIS CAN’T BE HAPPENING AT MACDONALD HALL was published by Scholastic when I was a freshman in high school, and I was on my way.
I’ve been writing for more than three-quarters of my life. My boo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32 languages and have sold over 28 million copies worldwide. I have a BFA degree from New York University with a major in Dramatic Writing and a minor in Film and TV.
I now live on Long Island, outside New York City, with my wife and family. When I’m not writing, you can usually find me driving one of my three kids to some practice or rehearsal or game. Either that, or I’m on the road, appearing at schools, libraries, and bookstores, meeting my readers.
这是当年刚开始写作的他:
这是现在的他:
作者的网站
http://gordonkorman.com/
https://twitter.com/gordonkorman
https://www.facebook.com/Gordon-Korman-176296862567009/
https://www.instagram.com/gordonkorman/
[t]他的书中译版[/t]
我看过的版本,以前介绍过,在这里。这是江西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并不全,一共四本,是以《布鲁诺和布茨》套装形式出版,分别是《小心“鱼儿”》《对维茨尔之战》《游泳池之梦》《奇迹终于发生》。现在来看没得到作者授权,应该属于盗版,这个在后面的译者序言里能看的到。说到这套书,满满的回忆。其实看到这书的时候我已经过了阅读此书最好的年龄,已经上了高中。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让他在初中时就都这套书,一定一定,确实是难得的好书。
第二种版本应该是2004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的,这套应该有了版权,这次还是以《布鲁诺和布茨》套装形式出版,出全了七本,它们是 《麦克唐纳好来坞》《校园闹鬼记》《西葫芦战士》《对维茨尔之战》《小心鱼儿》《游泳池之梦》《奇迹终于发生》。
最新的,应该是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1月和5月分两次出版的《麦克唐纳学校系列丛书》,七本,分别是《我们是坏小孩》《还差14万!》《小心校长》《别这样管我》 2014年5月 《坏小子都是大老板》《大人啥都不懂》《我不是捣蛋鬼》。
我们简单但看三次出版的《小心鱼儿(校长)》这一本的封面设计吧,好有历史感。
译者序言
翻译是吕明 顾尔石。
“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这在中国是一句不带脏字的骂人话,但《麦克唐纳学校》系列小说的作者戈登·科曼却颇为得意地承认:“这套书是我12岁时写的,是我读七年级时的课外作业。可笑的是,当时我的作文指导老师是一位田径教练。”
20世纪80年代,我们在同一所中学当老师——语文老师。机缘巧合,我们从一个朋友那里得到了一套《麦克唐纳学校》的英文原版,大概是觉得文字浅显好读吧,英文水平并不高的我们很快就把前四本读完了,而且从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那时我们每天的话题就是《麦克唐纳学校》,谈到故事中的有趣之处甚至会在教研室里哈哈大笑,招来同事们的白眼。
当然,我们也知道了这是一个加拿大初中生在体育老师指导下写出来的游戏之作。老天爷,也许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吧!我们被激励、启发甚至是挑战了。于是我们两人便有了两个对初学者来说似乎有点荒唐的梦想:把《麦克唐纳学校》译成中文,而且要找地方出版。
然而,当年原作者和我们都寂寂无名,这套书又是如此天真放纵,与当时儿童文学界的拘谨格格不入,哪家出版社会看上它?数度碰壁后,由于顾尔石的努力,《麦克唐纳学校》中文版终于问世,而且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如今,它已是第三次再版了。
一个加拿大初中生的习作,为什么会引起几代中国学生的共鸣?
对中国学生和教师来说,《麦克唐纳学校》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小说中的社会背景、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宿舍设施、修课方式、管理体系、师生关系……一切都与我们的中学如此不同。布鲁诺和布茨的恶作剧令人捧腹,又是那样遥不可及。例如他们为建设游泳池筹款而闹出的种种笑话,为赶走讨厌的老师而为之拉郎配的活剧,是当时中国最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无法想象的。作者的文笔并不出众。但我们可以感到他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几乎是熟极而流,完全像是自己的真实经历。
我们自己当年就是上海一所普通中学的教师,深感正是这种我们闻所未闻的开放式教育制度造就了这样一些富有生命力、活泼跳脱的现代学生。这种教育强调的是个性发展,重视培养全面的杰出人才,与我们衡量学生的标准迥然有异。小说中埃尔默这类天才好学生,却成了作者善意揶榆的对象。这个世界与我们的反差是如此之大,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而幽默又是全人类的共通语言,全书包袱迭出,笑点不断,整天枯坐书桌听老师絮叨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学生焉能不爱?
今天的中国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外面的信息更是铺天盖地而来,然而新一代的学生却并没有将它视为古董,仍然会为之会心微笑或捧腹大笑。这是因为主人公身上有着许多可贵的品质,他们爱学校、爱同学、思维活跃、集体荣誉感强,有同情心和公德心,也有着清晰的是非底线,看似整天调皮捣蛋(不过又是被老谋深算的“鱼儿”校长修理),但依然是一股正能量。
没错,我们对正面力量的向往是深植心底的。但是,《麦克唐纳学校》能够长盛不衰,应该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看看我们今天的中学吧。升学的压力已经快把学生和老师都逼疯了。人人都觉得这不对劲,但是谁错了?哪儿错了?
原因自然有一大堆。但有一点人们似乎注意得不够,那就是整个社会,特别是家长、老师的从容和宽容太少了。
健康的身心和人格非常重要,这个道理不少人都懂,但在现实中,周围的环境令大家发慌,于是家长逼儿女,老师逼学生,中国的教育界简直成了可怜可怕的集训营。
教育的目标之一当然是培养出有能力在未来谋生的学生,但一个健康的社会更需要的是生气勃勃的、富有创造力的公民。这是急功近利的填鸭式教育无法造就的。
日瓦戈医生说得好:“人来到世上是要生活,而不是为生活做准备。”《麦克唐纳学校》中的学生们,他们是在生活,而非仅仅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他们色彩斑斓的胡闹之所以能够持续七本书的篇幅,有赖于老师、校长、校董、家长的宽容。而成人社会的这种宽容,也使得学生们的大闹天宫适可而止,彼此都能保持一种维持游戏规则的默契。
对在升学压力下喘息的中学生来说,麦克唐纳学校是他们的理想世界。读这本书可以让他们逃避艰难的现实,但也会给他们埋下希望的种子。中国已经在追求文明富强的道路上走了这么远,不可能唯独落下自己的教育体系。总有一天,会有中国的学生写出自己的《麦克唐纳学校》,让全世界跟我们一起大笑一场!
科曼在12岁那年写出了他这辈子最好的小说,其实是出于外行老师鼓捣的突发奇想,有点偶然。
但对于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类来说,哪有什么必然之事?有了梦,去做就是。哪怕是某种,中动,突然想要干点什么过去从来没干过的事,又有何不可?对我们来说,《麦克唐纳学校》的出版完成了我们的第一个梦想。尽管已近耳顺之年,但我们仍未忘记做梦,也许哪天还会兴之所至折腾一把,谁知道呢?
年轻读者们,你们更是有无限的可能。,家长和老师的宽容不能光靠他们的觉悟,要靠你们自己的争取。
吕明顾尔石
2013年10月
2016年8月22日
《转眼一瞬间》
李建复很早就转身IT界了,起先是雅虎,后来是爱播吧,总算和音乐还有点关系。2013年突然和侯德健搞出一个《转眼一瞬间》,让人们又再想起当初的他们。
李建复说他们可以说都是因为《龙的传人》这首歌,一辈子背负了一个十字架的感觉。当然,也是荣耀,也是压力。据说侯德健很希望能够重新踏到中国大陆的土地上,因为他的好朋友都在这儿,家里人很多人都在这里。所以,实现了,他就百感交集,就觉得过去的这么多风风雨雨的往事一下子浮现在面前,过去的一张张面孔扫过,就好像人家说的濒死经验一样的,照他说的说法是他就控制不住,他已经很多年不写歌了,他说连他想回房间都来不及,他脑子里全是歌词,拿了餐巾纸就写下来,四十分钟就写完这首歌。
李建复已经很多年没唱歌了,他上一张是1996年发的。他说唱了一下就觉得这个歌太棒了,说实在话,比《龙的传人》好听,而且更容易上口,他就觉得一定要唱,就在那场活动中第一次唱这首歌。唱完了,他自己感觉很棒,决定不管怎么样,这辈子再也不做唱片了也要再出一次。
2016年6月20日
记忆里的夏天有股烧焦胶皮的味道
天气逐渐热起来了,偶尔看看窗外,总觉得现在的夏天少了些什么?地上的蚂蚁少了,树上的毛毛虫少了,四下飞舞的蜻蜓少了。记忆里的夏天,总有股烧焦胶皮的味道,小时候粘过蜻蜓的人都懂的。
那时候也有不少人用纱网兜蜻蜓,还能兜蝴蝶,但是我们用粘的比较多,主要是方便,效率也不低。长长的一支竹竿或木杆,尖细的头处套上寸巴长一段医用的胶管,用火炙烤,一股刺鼻却又吸引人的焦糊味道散发开来,胶管软化变粘,刚刚燃着马上吹息,这就可以去粘蜻蜓了。
说到这医用胶管当时可是好东西,那时的点滴不像现在都是一次性的用具,点滴管都是这种黄色胶皮管,而且反复使用,时间长了消毒次数过多淘汰下来的胶管已经老化不堪使用了,能搞到新胶管可是不容易。当时这东西用处颇多,可以做弹弓,打鸟打人两相宜;可以灌上水缠在身上打水仗,哧别人一身水固然高兴但被人近身扎破爆一身水也是很爽;再有就是粘蜻蜓了。
几个小伙伴,擎着高高的长杆,悄悄地出没在树林里草丛中,有的把杆子隐蔽在树叶间,只等蜻蜓自投罗网,有的慢慢地自隐蔽处伸出,一点一点缓缓伸向停落在草尖树枝上的蜻蜓,只差几分时杆子迅疾一抖,那胶皮即将蜻蜓站住,任凭它百般挣扎却也无法逃遁了。
捉来的蜻蜓主要是玩,有的在尾部用细线轻轻绑上,牵着它飞舞;有的残忍地把翅膀剪掉部分,让它无法飞高飞远;有的更加残忍地在蜻蜓尾部插入木棍之类的重物,目的也是让它无法飞离。为什么说主要是玩呢,因为我也见过有吃的,着来烤着吃,不知道是什么心理。
记忆里的蜻蜓也是五花八门,有通身红彤彤的红辣椒,有焦黄硕大的黄蜻蜓,还有绿色的,落在树草间十分难找的。
2016年5月31日
两本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旧书
[t]《一九八五年八月的第三次世界大战》[/t]

本书描写的欧洲中部战场状况、大西洋海战、核战争以及太空战争,令人惊心动魄。对电视在战争中的作用也有有趣的描写。
作者约翰·哈克特将军是英国人,一九一○年生于澳大利亚,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文学系与历史系。他参加过第二次大战,受过三次伤,最后一次是他担任一个伞兵旅参谋长的时候。他也获过三次勋章。他退役前是北约组织北部集团军的莱茵区英军司令。退役后他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任教至今。
实际上,哈克特将军也不是单独写出本书,他得到英国一批将军,包括巴勒格拉夫空军上将、亨特陆军准将和麦乔奇海军中将等,以及美、西德一些军事、外交、科学方面的专家的协助。因此,本书也可以说是集体创作,但主要是由哈克特将军执笔完成。
《第三次世界大战》一书的出版,不但引起了英国国内注意,英国军事书籍协会推荐了此书,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广泛重视。日本的《文艺春秋》杂志马上翻译刊登其详细摘要,还加了一个副标题——“令人战栗的书”。后来还有人仿照本书写法写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日本篇)》,作为本书的“补充”。过去虽然也有过不少有关未来的第三次大战的书,但是有的结论未免过于悲观,而本书却预见西方将战胜苏联,当然并不是毫无条件的,条件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要及时觉醒和作充分的准备。
[t]《第三次世界大战-苏军在日本登陆》[/t]

小说首先宏观呈现了当时的国际政治军事版图,着重描绘了亚太地区主要国家间的紧张形势。以苏联和越南为一方,与中国、日本、美国为另一方的国家集 团正进行着激烈地博弈。在这种背景下得到西方支持的中国在一九八x年的某 一天,出动了一个以德国豹2坦克装备 起来的坦克师,对苏联一个边防摩步团实施突击并将其全歼。接着苏联展开报复,以一百个装甲师的强大兵力在中国 的西北、华北、东北三个方向进行战略突袭,中国军队在美日的物质和技术支援下,奋力抵抗,无奈实力悬殊,很快东北沦陷,西北被迫放弃,在主动炸开桑干河上的水库后,苏军攻势被迟滞,中国勉强守住了北京。
苏联对日本发出严厉警告,要求其停止一切对华援助。但当时日本社会除了一些中立论调外,其余一边倒地支持中国,“挽救中国,保卫北京”成了压倒一切的呼声。人们在东京召开了“支持中国的国民总奋起大会”会上有人高呼:”中国是我们日本两千年文化的母亲,在母亲将被杀害时弃之不顾,是违背做儿子的道义的。诸位,起来吧,为挽救中国而奋斗!”在这种舆情下,日本政府已没有丝毫腾挪空间,断然拒绝了苏联的要求。苏联随即对日本展开军事打击,在夺得制空和制海权后,于日本本土实施大规模登陆,日本自卫队在经过殊死抵抗后终于不敌,东京陷落,建立起了亲苏政权,但是,原日本内阁中的高官们没有屈服,他们逃亡到上海,建立起流亡政府继续抵抗。战争中,美国拒绝启动日美安保条约,对日本实施直接军事援助,显得自私而怯懦。
这本书的作者久留岛龙夫,据说是当时 日本的一个年轻军迷,并非专业军事研究人员,却组织了一个军事研究小组,经常发表一些军事和兵器分析文章,有点类似当今台湾的著名军事博主YST。也许是没有专业背景的限制,所以,他的叙述不太受专业理论的约束,他不用太在意各种兵器使用中的战场实际条件限制,信手写来,很有可读性,尤其受军迷的喜爱。
《苏军在日本登录》这部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紧贴当时国际政治军事现实,作者对战争爆发前国际形势的描述,大部分是真实的,是当时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对战争爆发契机的选择也是合理的,对战争过程演进的推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符合逻辑的。书中出现的各类武器确是当时各国军队实际装备的,作者着力渲染的武器性能和威力也是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识的。苏联装甲部队进攻时的恢弘场景,正是苏联大正面、宽纵深、行进中展开攻击的军事理论在实战中的展现。
当时人们的战争神经绷得很紧,以至于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时,很多人第一时间认为是苏联发动了核战争。当时三北地区的边防军民几乎整戈待旦,日夜备战。这本小说正像一把锥子扎中了我们这类军迷少年的战争神经。
[t]E书下载[/t]
一九八五年八月的第三次世界大战.pdf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bNJis2 密码: kueq
苏军在日本登陆:第三次世界大战.日本篇.pdf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i5jP7JB 密码: tv21
第三次世界大战-苏军在日本登陆.txt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miu8LrM 密码: s31n
本书描写的欧洲中部战场状况、大西洋海战、核战争以及太空战争,令人惊心动魄。对电视在战争中的作用也有有趣的描写。
作者约翰·哈克特将军是英国人,一九一○年生于澳大利亚,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文学系与历史系。他参加过第二次大战,受过三次伤,最后一次是他担任一个伞兵旅参谋长的时候。他也获过三次勋章。他退役前是北约组织北部集团军的莱茵区英军司令。退役后他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任教至今。
实际上,哈克特将军也不是单独写出本书,他得到英国一批将军,包括巴勒格拉夫空军上将、亨特陆军准将和麦乔奇海军中将等,以及美、西德一些军事、外交、科学方面的专家的协助。因此,本书也可以说是集体创作,但主要是由哈克特将军执笔完成。
《第三次世界大战》一书的出版,不但引起了英国国内注意,英国军事书籍协会推荐了此书,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广泛重视。日本的《文艺春秋》杂志马上翻译刊登其详细摘要,还加了一个副标题——“令人战栗的书”。后来还有人仿照本书写法写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日本篇)》,作为本书的“补充”。过去虽然也有过不少有关未来的第三次大战的书,但是有的结论未免过于悲观,而本书却预见西方将战胜苏联,当然并不是毫无条件的,条件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要及时觉醒和作充分的准备。
[t]《第三次世界大战-苏军在日本登陆》[/t]
小说首先宏观呈现了当时的国际政治军事版图,着重描绘了亚太地区主要国家间的紧张形势。以苏联和越南为一方,与中国、日本、美国为另一方的国家集 团正进行着激烈地博弈。在这种背景下得到西方支持的中国在一九八x年的某 一天,出动了一个以德国豹2坦克装备 起来的坦克师,对苏联一个边防摩步团实施突击并将其全歼。接着苏联展开报复,以一百个装甲师的强大兵力在中国 的西北、华北、东北三个方向进行战略突袭,中国军队在美日的物质和技术支援下,奋力抵抗,无奈实力悬殊,很快东北沦陷,西北被迫放弃,在主动炸开桑干河上的水库后,苏军攻势被迟滞,中国勉强守住了北京。
苏联对日本发出严厉警告,要求其停止一切对华援助。但当时日本社会除了一些中立论调外,其余一边倒地支持中国,“挽救中国,保卫北京”成了压倒一切的呼声。人们在东京召开了“支持中国的国民总奋起大会”会上有人高呼:”中国是我们日本两千年文化的母亲,在母亲将被杀害时弃之不顾,是违背做儿子的道义的。诸位,起来吧,为挽救中国而奋斗!”在这种舆情下,日本政府已没有丝毫腾挪空间,断然拒绝了苏联的要求。苏联随即对日本展开军事打击,在夺得制空和制海权后,于日本本土实施大规模登陆,日本自卫队在经过殊死抵抗后终于不敌,东京陷落,建立起了亲苏政权,但是,原日本内阁中的高官们没有屈服,他们逃亡到上海,建立起流亡政府继续抵抗。战争中,美国拒绝启动日美安保条约,对日本实施直接军事援助,显得自私而怯懦。
这本书的作者久留岛龙夫,据说是当时 日本的一个年轻军迷,并非专业军事研究人员,却组织了一个军事研究小组,经常发表一些军事和兵器分析文章,有点类似当今台湾的著名军事博主YST。也许是没有专业背景的限制,所以,他的叙述不太受专业理论的约束,他不用太在意各种兵器使用中的战场实际条件限制,信手写来,很有可读性,尤其受军迷的喜爱。
《苏军在日本登录》这部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紧贴当时国际政治军事现实,作者对战争爆发前国际形势的描述,大部分是真实的,是当时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对战争爆发契机的选择也是合理的,对战争过程演进的推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符合逻辑的。书中出现的各类武器确是当时各国军队实际装备的,作者着力渲染的武器性能和威力也是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识的。苏联装甲部队进攻时的恢弘场景,正是苏联大正面、宽纵深、行进中展开攻击的军事理论在实战中的展现。
当时人们的战争神经绷得很紧,以至于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时,很多人第一时间认为是苏联发动了核战争。当时三北地区的边防军民几乎整戈待旦,日夜备战。这本小说正像一把锥子扎中了我们这类军迷少年的战争神经。
[t]E书下载[/t]
一九八五年八月的第三次世界大战.pdf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bNJis2 密码: kueq
苏军在日本登陆:第三次世界大战.日本篇.pdf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i5jP7JB 密码: tv21
第三次世界大战-苏军在日本登陆.txt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miu8LrM 密码: s31n
2016年5月11日
悼恩师
今天在微信里看到有同学说邵老师去世了,心里不由咯噔一下。其实早听说邵老师恶病缠身,但真到了这一天,还是会微微吃惊。
邵曙光老师是我高中的班主任,教政治,一副东北汉子的身板一脸东北汉子的面貌一口东北汉子的口音一腔东北汉子的热血。长着一副土匪的模样却有着一副菩萨的心肠。邵老师外表很霸气,堪称健硕的身躯在春秋冬三季经常穿着一身黑色皮衣,宽宽大大的,就像电影《战上海》和小书《西行漫记》里陈毅和邓发穿的那种。头发一直是板寸,年纪轻轻时留了点小胡子,指间不掐粉笔时常年掐着半只香烟。
我随手在百度查了一下,居然有邵老师的词条,看到一段话,说邵老师提出了“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对“以人为本”做出了科学的诠释,即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服务人、发展人。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但对于他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尊重人、相信人我是极有体会的。
高中时我和@ejohnny 情况差不多,不爱学习,杀不下心,玩心比较重,成绩一直差强人意。很多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在平时诸多偏向,但邵老师不是。他似乎从未因为谁学习不好而厌恶你、疏离你,对所有同学都是一致同仁。你可能看见他和学霸亲亲密密地低声沟通,你也会看到他和学渣热热闹闹地玩笑。他对我和@ejohnny 当时颇多关照。说实在的青春少年时脾气挺倔的,但邵老师从来没对我们说教,就像@ejohnny 说的他明白道理大家都懂,他只是关键的时候点拨你一下而已。
这么多年了,有些往事却越来越清晰。我对邵老师印象最深的几件事有这么几样:
一是高三紧张复习时,有晚自习,下课期间同学们都外出散散步放放水,我和@ejohnny 却唠嗑不亦乐乎,等打铃上课了,同学们纷纷回屋自习,我和@ejohnny 突发奇想想去操场灯光下踢球,抱着球往外跑却被邵老师堵在门口,问我们干嘛去?我俩叹息曰学习任重不堪忍耐暂去放松心情,邵老师眼珠一转:“去吧。”另一同学见状想效仿正往外溜却被邵老师一把拦住“你作甚?”“我也放松一下。”“滚回去,下课没得瑟够还?!”后来我和@ejohnny 分析,邵老师并非对我们破罐子破摔,而是因人施教,知道强行拉我们回去更适得其反,放我们出去反而不好意思有去无回。
还有一件事是高考那天,那年高考政治极难,及格的凤毛麟角,但邵老师居然押中了半道题,就是最后的大题的一半儿,有近10分,这下邵师有些得意忘形了,考试还没结束居然喝了酒,一散考场便满脸通红地被众学生围在中间得意洋洋。@ejohnny 正沮丧,因为他没有背邵师押中的题,看见欢乐的邵师忍不住说了句鄙视邵师押题的话语。可了不得了,当天参考的学子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一个破马张飞的学生在前面狂奔,一个破马张飞的老师在其后紧追,口中还XXXX。
我和@ejohnny 真的应该感谢邵老师,高考前最后一个月时他找我们的谈话可以说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可惜毕业后一直也没再见过他,前几年他到六中当校长时我和@ejohnny 匆匆看过他一次,他拍着我们爽朗地笑,我们感觉一下子似乎回到了20年前。当时还说以后多联系,没想到一面竟是永别。
邵老师,愿您在天堂依然能笑得那么爽朗豪迈。
2016年5月5日
高中同学老照片
单位进了一台扫描仪,德国的,据说老高档了,高档到什么程度呢?政府采购20多万。为了试一下机器,我扫了几张老照片,觉得机器一般,但速度是真快。
[caption id="attachment_1227" align="aligncenter" width="800"]
应该是86年二龙山春游[/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28" align="aligncenter" width="800"]
春游野餐处[/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29" align="aligncenter" width="800"]
@大虫子 吃饭前在松裤腰带[/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0" align="aligncenter" width="800"]
@大虫子 和@ejohnnyy 吃的最多[/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1" align="aligncenter" width="575"]
可能在斗蛐蛐[/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2" align="aligncenter" width="582"]
吉他是道具[/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3" align="aligncenter" width="543"]
绝对是道具[/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4" align="aligncenter" width="565"]
足球不是道具绝对的主角[/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5"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4"]
面对镜头的就是失踪的“大胆儿”[/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6" align="aligncenter" width="561"]
光影太斑驳后边的像幽灵[/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7" align="aligncenter" width="586"]
不是练武这是在跳舞[/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8" align="aligncenter" width="1498"]
这是当年的联欢会,喝的是当时流行的汽酒。[/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9" align="aligncenter" width="1502"]
长大了才知道还是女生擅饮。[/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0"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4"]
这是一次自发的江畔游[/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1" align="aligncenter" width="544"]
人算挺全了[/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2" align="aligncenter" width="468"]
@ejohnnyy 喝的是汽水[/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3" align="aligncenter" width="570"]
@mofei 这张照片当年有个名字叫“高高兴兴上班去”[/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4" align="aligncenter" width="480"]
这厮外号老虎[/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5" align="aligncenter" width="520"]
会当凌绝顶[/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6" align="aligncenter" width="448"]
这是在风华厂家属区踢球照的[/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7" align="aligncenter" width="428"]
照片是在@大锅 家厕所里冲洗的,现在早忘了这项技能。[/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8" align="aligncenter" width="448"]
厕所味大底片冲坏了,后来有人咨询这种似特效的镜头咋拍出来的。[/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27" align="aligncenter" width="8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228" align="aligncenter" width="8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229" align="aligncenter" width="8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0" align="aligncenter" width="8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1" align="aligncenter" width="575"]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2" align="aligncenter" width="582"]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3" align="aligncenter" width="543"]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4" align="aligncenter" width="565"]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5"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4"]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6" align="aligncenter" width="561"]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7" align="aligncenter" width="586"]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8" align="aligncenter" width="1498"]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9" align="aligncenter" width="1502"]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0"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4"]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1" align="aligncenter" width="544"]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2" align="aligncenter" width="468"]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3" align="aligncenter" width="570"]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4" align="aligncenter" width="480"]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5" align="aligncenter" width="520"]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6" align="aligncenter" width="448"]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7" align="aligncenter" width="428"]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8" align="aligncenter" width="448"]
2016年4月21日
狗街
哈尔滨原来的动力区安乐街附近,就是现在的和兴路哈平路交口附近,有一条斜街,本名叫什么不知道了,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非常有名,我们都叫“狗街”。.
“狗街”出名是因为这里的火锅馆子,小小的斜街两边所有门脸房全是火锅店,一到夏天桌子摆到街上来,密密麻麻全是赤膊上阵的汉子。从什么时间开始这里聚集火锅店的已经说不清了,但好些人说最早那里是动力公安分局的人在哪里吃起来的,后来慢慢就火了。这里火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实惠,也就是便宜。当年我和@大虫子经常半夜去那吃宵夜,当时我家在郊区,每每在市里玩晚了不愿回去就去@大虫子家借宿。几乎每次路过狗街都要停下,进去吃点宵夜。两个人,30元钱,能吃什么呢?15元一个锅底,锅底是点儿干虾仁,带一斤羊肉,一盆青菜多拼。羊肉一斤足足的,大盘子带尖,青菜多拼里有白菜、大头菜、香菜、菠菜、冻豆腐和粗粉条。两个人再要一斤羊肉,八九块钱一斤,剩下的要几瓶啤酒,正好30元,吃得非常幸福。
说真的那时候我们吃太多涮羊肉了,我刚毕业不到110斤,迅速长到150斤的根本原因就在“狗街”。那里真的留下我们太多记忆了,几乎春夏秋冬都去那里吃,乐此不疲,也吃不腻。还记得@大虫子当时的女朋友和@ejohnny打赌,@ejohnny吃一片生羊肉她喝一杯啤酒,结果她差点醉了,现在赌钱@ejohnny也不敢吃生羊肉了吧?
我们常去的店子叫天福楼,在街口,是最火的,别人家都是捡他家的剩客。三层的小楼,每层都挤挤插插,弥漫着羊肉的膻腥和啤酒的芳香。
“狗街”不知道什么时间衰败的,同学逐渐一个个离开哈尔滨,聚会少了,后来一天路过“狗街”忽然发现火锅店都没了,天福楼也变成了朝鲜狗肉馆,后来似乎还开过台球厅,再后来那里被开发了,这条街都没了。到如今,成了下面照片里的样子,这条街消失了,也会慢慢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吧?

“狗街”出名是因为这里的火锅馆子,小小的斜街两边所有门脸房全是火锅店,一到夏天桌子摆到街上来,密密麻麻全是赤膊上阵的汉子。从什么时间开始这里聚集火锅店的已经说不清了,但好些人说最早那里是动力公安分局的人在哪里吃起来的,后来慢慢就火了。这里火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实惠,也就是便宜。当年我和@大虫子经常半夜去那吃宵夜,当时我家在郊区,每每在市里玩晚了不愿回去就去@大虫子家借宿。几乎每次路过狗街都要停下,进去吃点宵夜。两个人,30元钱,能吃什么呢?15元一个锅底,锅底是点儿干虾仁,带一斤羊肉,一盆青菜多拼。羊肉一斤足足的,大盘子带尖,青菜多拼里有白菜、大头菜、香菜、菠菜、冻豆腐和粗粉条。两个人再要一斤羊肉,八九块钱一斤,剩下的要几瓶啤酒,正好30元,吃得非常幸福。
说真的那时候我们吃太多涮羊肉了,我刚毕业不到110斤,迅速长到150斤的根本原因就在“狗街”。那里真的留下我们太多记忆了,几乎春夏秋冬都去那里吃,乐此不疲,也吃不腻。还记得@大虫子当时的女朋友和@ejohnny打赌,@ejohnny吃一片生羊肉她喝一杯啤酒,结果她差点醉了,现在赌钱@ejohnny也不敢吃生羊肉了吧?
我们常去的店子叫天福楼,在街口,是最火的,别人家都是捡他家的剩客。三层的小楼,每层都挤挤插插,弥漫着羊肉的膻腥和啤酒的芳香。
“狗街”不知道什么时间衰败的,同学逐渐一个个离开哈尔滨,聚会少了,后来一天路过“狗街”忽然发现火锅店都没了,天福楼也变成了朝鲜狗肉馆,后来似乎还开过台球厅,再后来那里被开发了,这条街都没了。到如今,成了下面照片里的样子,这条街消失了,也会慢慢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吧?
2016年1月27日
《卡萨布兰卡》
[caption id="attachment_1133"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卡萨布兰卡是二战初期从德占欧洲逃往自由美国的中转站。[/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36"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里克·布莱恩是一个美国人,他在卡萨布兰卡开了一家“里克美式咖啡吧”。里克·布莱恩是个玩世不恭、率性而为的酒吧老板。[/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37"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酒吧老客人尤迪克干了件大事,干死了两个德国人搞到了珍贵的出境文件,交易前他交给了里克保管。[/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38"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警长和里克平时是对儿互相利用的好基友。[/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39"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尤迪克不幸在酒吧被抓而且一命呜呼,珍贵的出境文件落在里克手里。[/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0"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女神伊尔莎和革命家丈夫维克特出场。[/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1"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女神说山姆大叔再弹个时光如水岁月如梭。[/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2"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里克说你活腻歪了啊老大说啥你忘记了!?[/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4"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不出所料里克和女神原来有一腿。[/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5"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那是在浪漫之都巴黎,那时候德国人马上就要入城了,之前二人勾搭了一段。[/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6"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好景不长,德国人来了,另外倒霉的是女神的革命家丈夫也从集中营活者出来了。[/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7"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女神没和里克说丈夫的事,留下了封诀别的信回到革命者身边。[/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8"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革命者被德国人联合警长不许出境。[/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9"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里克因为一个爱情故事故意放水让这对男女赢了笔钱去警长那买通行证。当然阻碍了警长拥得美人的计划。[/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50"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革命家意识到什么。[/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51"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他意识到头上有点绿。[/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52"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女神求里克给她文件放二人出境。[/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53"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里克找到警长密谋。[/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54"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里克卖掉了酒吧似乎想跑路。[/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55"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关键时刻里克绑架了警长。[/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56"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在机场用文件送走了女神和她的革命家丈夫。[/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57"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里克和警长继续狼狈为奸,原来一切都是因为伟大的基情。[/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36"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37"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38"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39"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0"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1"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2"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4"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5"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6"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7"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8"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9"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50"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51"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52"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53"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54"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55"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56"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caption id="attachment_1157"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