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哈尔滨是一座只有110多年城市史的新兴城市,1898年随着俄国特别考察团踏上哈尔滨这片土地,哈尔滨城市史的篇章就被掀开了。在哈尔滨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19个国家[注:俄国与苏联合并计算,未单列]的领事馆,第一个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的无可争议是俄国,1907年1月14日设立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之后美国、日本、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典、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意大利、葡萄牙、立陶宛、波兰、匈牙利[按设立领事馆先后时间排序]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集中分布在南岗区和道里区。
苏联、俄罗斯
耀景街22号,曾是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建筑内部有大量的油画 漂亮的棚顶,豪华的吊灯 俄罗斯东正教色彩,蕴含着故事情节。1907年,当时的中东铁路局本打算给霍尔瓦特(俄国沙皇任命他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建造的超豪华私人官邸,怎奈他不愿意住,非要从香坊每天上下班坐火车通勤,于是这里一度成为中东铁路局的中央图书馆。1918年,十月革命后,高尔察克(自封“俄国的最高执政者”和俄国陆海军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白卫军统领)来到哈尔滨,并将这里作为自己的临时指挥部,这里还曾飘扬过沙俄海军军旗。1924年,苏联与民国建立外交关系,此处为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期间进行了扩建,新建了一栋三层小楼。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的大年三十,哈尔滨沦陷。苏联与日本达成协议,日本获得中东铁路,苏联承认伪满洲国,耀景街22号一度成为苏联驻伪满洲国的领事机构。 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后,再次关闭。1949年,新中国成立,苏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同年10月20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再度恢复。1962,中苏关系破裂,撤走全部专家后,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关闭。2015年9月3日,中俄正式签署文件,将在哈尔滨设立俄罗斯总领事馆,选址就在耀景街22号。
日本
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1907年3月4日在南岗颐园街设立,首任总领事为川上俊彦。该馆人员最初只有四五人,1920年增设副领事1人,并设警察署和特高系,属日本外务省特务系统。1924年迁至南岗义州街27号(今果戈里大街与花园街交角处,花园小学校址),并设立了能容纳百余人的地下室监狱。1936年2月28日又迁至南岗区红军街108号原“满铁事务所”大楼(现为哈尔滨铁路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内。1945年日本战败而关闭,最后一任领事为宫川船夫。位于今哈市南岗区花园街351号的原“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原是一栋三层带地下室的砖木结构的欧式民宅,1902年由中东铁路大承包商王好文开发建造,曾经是国际红十字会驻哈办所在地,1924年-1936年为“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所在地,1936年以后作为刚刚成立的“731”部队队员的独身宿舍,名为“白桦寮”。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栋三层楼的地下室被改成了花园旅店,当时给中国爱国志士上刑的房间成了来往旅客休憩的场所。当时,这个小旅馆的房间里还存有多个当年上刑用的滑轮。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样的滑轮就只剩下一个了。2001年4月,位于花园小学院内的这座近百年的建筑被拆除殆尽,仅存的滑轮被黑龙江日报社的知名学者曾一智女士获得并捐赠给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1936年2月,日本驻哈尔滨总领馆由义州街27号迁至红军街108号。此楼地下室设立牢房和水牢,其规模相近于原义州街的监狱,也是关押抗日志士的牢房。1937年,该牢房变成为“731”细菌部队“特别输送”、“马路大”的集中点和转运站。当时“731”部队每两天到这里接收收押的中国人,这些人被装入载重量为4吨的大卡车,运送到东北、华北等地做“实验品”。直到1945年8月19日被关闭。此楼始建于1924年5月,1925年8月落成,设计师日丹诺夫,二层带地下室砖混结构,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风格。落成后成为原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哈尔滨事务所址。建国以后,成为哈尔滨铁路分局公安局。地下室的水牢早已被填死,牢房和刑讯室的原貌也完全改变。但楼内的格局基本保持原貌,只经过了几次装修。现为哈尔滨铁路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19年2月,馆址初期在南岗区东大直街71号,1931年6月15日迁入南岗区吉林街52号。该建筑造型精美,室内举架很高,高大的玻璃窗使室内采光极好,门窗都是实木的,门把手是铸铜的,木质地板有一寸多厚;室内装修和摆设也十分豪华气派,顶棚的石膏花中间挂着一盏吊灯,墙壁贴的是高档壁布。欧式的双人床,两边摆有床头柜,一盏欧式落地灯旁摆着一个带有三面镜子的梳妆台,地上铺有带图案的地毯。室外有正门和侧门,还有两个露天阳台。建筑正立面左右两侧窗户上方各有一只保存良好形象生动的山鹰,也因此得名“大鹰楼”,成为哈尔滨近代史上两个著名的“大鹰楼”之一。
葡萄牙
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位于南岗区阿什河街39号(东大直街与花园街中间位置),哈尔滨三类保护建筑。建于1912年,为著名犹太商人列昂季?斯基德尔斯基的私人宅邸。该建筑为砖木结构,造型精美,花纹流畅,为仿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1921年1月13日,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成立后,年约20余岁的波兰籍犹太人斯基德尔斯基(Solomen L.Skidelsky),汉名谢结斯)依靠贿买,被任命为驻哈尔滨葡萄牙领事,馆址就设在这里,1941年11月30日时仍在任。1923年穆棱煤矿公司开办后,总公司也设在这里。日伪统治时期,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迁到西大直街。日本战败后,苏军攻入哈尔滨,葡萄牙领事馆关闭。葡萄牙驻哈领事斯基德尔斯基与其他一些主要白俄领袖被苏军逮捕,解回苏联,被关入克拉斯诺雅尔斯克集中营,死在那里。现在此处是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幼儿园。
美国
东大直街102号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1907年1月21日建立,初期馆址设在南岗东大直街与花园街中间区段的新买卖街(现果戈里大街)上,建馆初期,美国在哈尔滨的侨民只有十几人。20年代迁入东大直街102号(现阿什河街与吉林街中间,东大直街289号哈尔滨商业银行大直街营业部)。1931年升格为总领事馆。1932年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后,美国领事馆继续开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两国进入战争状态。不久,日本宪兵冲进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查封该馆。1945年秋起,美国在华原日伪区的使领机构陆续恢复,当时也决定恢复哈尔滨总领事馆,但因局势未稳,只往沈阳派了总领事,向大连派了正副领事,哈尔滨实际上未派。
德国
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位于南岗区阿什河街22号,阿什河街与花园街交口处东北,二层砖混结构,半地下室。据《哈尔滨市志》中有关史料记载,在宣统元年七月初六(1909年8月21日),德国在哈尔滨设立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09年8月21日,地点在道里区江沿街(今尚志大街与西二道街交汇处往西走西二道街路南),1910年9月迁到南岗区火车站车站街(现红军街),后又迁到阿什河街源波波夫兄弟木材公司址(现为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校)。最早担任德国驻哈尔滨领事的是道弥尔(Dr.H.Daumiller),1910年1月5日,原驻小吕宋领事韩赐(Heintze)来哈尔滨接任道弥尔担任领事,但道弥勒1913年时仍在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3月14日,中国北京政府正式宣告与德、奥断绝外交关系,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被关闭。1920年7月24日,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恢复办公,领事由原驻奉天领事梯格斯担任。1923年3月,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1929年-1930年,斯托别博士(Dr.G.Stobbe)任德国驻哈尔滨领事,秘书是马尔克斯(F.Junks)。斯氏1930年5月调任大连领事馆馆务处办总领事。1930年6月2日,吉溥利(Hermann Gipperich)吉溥利担任总领事。不久又降为领事馆,领职人员4人,1925年梯格斯再次担任领事。1929年7月26日至1930年1月,由于哈尔滨发生了“中东路事件”,苏联驻哈总领事馆关闭,德国领事馆曾代行苏联领事馆事务。1931年,卡尔·奥古斯特·鲍尔泽(Kael August Balser,汉名鲍敖古)任德国驻哈尔滨领事。在哈尔滨的德国侨民比较少,1932年最多时,达598人。
丹麦
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位于道里田地街89号(89-93号),1920年1月馆舍建成,二层砖混结构,钢混楼板,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内有图书馆、住宅、办公楼、卫生间、壁炉、小花园、凉台,设计建造小巧精美,在大院子里建一座中国古典式凉亭。现为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1916年元旦丹麦就在哈尔滨开展了领事事物,只不过初期的工作主要委托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代办,而且办公地点也设置在俄国驻哈尔滨总总领事馆内。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俄国领事馆处于半停滞状态。1919年3月12日,丹麦王国在哈再次建立领事馆,并派派雅国先(Henrik Valdemar Jacobsen)为驻哈尔滨第一任领事。丹麦领事馆的领事变动较少,先后担任领事的有爱?乔金逊、雅国先等。丹麦于1916年5月1日,加入《英俄协定》,在哈尔滨的丹麦侨民执行纳税义务,享受自治权利。据记载,当时丹麦在哈尔滨的侨民并不多,商行也只有4个,其中最大的一个名叫宝隆洋行,洋行就设在丹麦领事馆内,丹麦政府曾一度指派宝隆洋行的经理姚根深(A.Jorgensen)为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的领事。丹麦领事馆在当年的领事变动很小,日伪时期,该馆仍继续开馆,领事由宝隆洋行经理兼任。1942年丹麦领事馆曾被日伪查封,1945年日本侵华日军投降后,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又恢复馆务活动。1946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处事处长李敏然函复当时的丹麦驻领事,令其即日停止执行驻哈领事的职务,丹麦领事馆于1946年12月5日闭馆,布克为最后一任领事。1947年布克离哈回国。
英国
英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位于哈尔滨站前红军街69号(米兰婚纱摄影),哈尔滨市Ⅱ类保护建筑。建于1919年,砖混结构,平面简单,造型简洁,是一座四面八角的红顶欧式三层楼,为英国早期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极具北欧陡坡高层顶的建筑特征。1910年1月,英国政府任命吴理斯为英国驻奉天总领事兼任哈尔滨领事,次年在哈尔滨正式设立领事馆。馆址最初在南岗大直街56号(东大直街与铁岭街交角处,已拆),后移至车站街(红军街)。1914年4月30日,英国驻哈尔滨领事斯莱和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特拉乌绍利特以及中东铁路公司代办,在哈尔滨签订了《将中东铁路界内自治及纳税章程推行于界内英国人的协定》(简称《英俄协定》)规定,中东路界内的英国侨民与界内俄国侨民,享受同等自治权利和负有同等的纳税义务。英、俄两国炮制的这一协定,严重地侵犯了中国主权,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反对。在以后的两年中,先后有美、法、丹麦、荷兰等10国加入了这个协定。在哈尔滨的英国侨民,1917年以前为50人左右,1925年增至到280余人,1936年为140余人。1928年驻哈领事馆升为格为总领事馆。>1932年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以后,英国领事馆仍继续开馆。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英国总领事馆被日伪查封。最后一任领事阿尔切及领事馆其他领职人员,均被软禁在领事馆内,档案、财产均被日伪接管。1942年6月4日,领事馆全体人员被遣送,经南非回国。
荷兰
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1915年设立,馆址在道里水道街(兆麟街)。1921年迁至南岗区复华街,后又迁至位于今站前红军街124号的“契斯恰科夫茶庄”,后因馆务不多,于1922年7月12日宣布撤馆,委托英国领事馆代理馆务。1926年,荷兰王国政府又派万德厚(L.Van der Hoeven)为驻哈尔滨领事(1941年11月30日时仍在任),领事馆恢复,馆址在道里通江街45号,后迁至道里上游街13号,荷兰领事馆的馆务不多,人员亦较少。馆址后又迁至南岗建筑街2号(现哈铁分局工会)。1926年,荷兰侨民只有32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荷兰成为日本敌国,于1942年被日伪查封,最后一任领事毫文及领馆其他人员均被日伪驱逐出境。
法国
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原馆址在哈市南岗龙江街39号,设立于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七(1907年5月18日),现已拆除。它是继俄国、日本、美国之后设立领事馆的国家。首任领事为彼列斯克(有介绍说是“法商达尔(Dard)”)。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建立较早与华俄道胜银行有关系。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1895年12月),俄国利用清政府为偿付日本赔款而大借外债机会,承揽了对清政府的贷款,为此,俄国利用法国财政资本,在彼得堡建立华俄道胜银行。光绪二十二年八月(1896年9月),清政府派许景澄与道胜银行总办罗启泰在柏林签订《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后,光绪二十四年五月(1898年7月),华俄道胜银行在哈尔滨设立分行。当时在哈尔滨的法国侨民人数不多,1927年最多时,也只有253人,因此领事馆的馆务也较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5年)一度降为副领事馆,战后(1918年)又升格为领事馆,1925年再次升格为总领事馆。1931年改为一级领事馆,派香本为副领事,主持馆务。1932年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后,法国领事馆仍继续开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向德国投降后,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接受维希政府领导,因此该馆仍在活动。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6月9日,法国领事馆被日伪当局查封。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苏军占领当局的协助下,9月20日,该馆曾一度恢复活动。1947年5月15日,哈尔滨特别市政府社会局外侨科奉命将该馆接收,遂闭馆。<br><br>各时期的驻哈领事:1913年在任署领事是梅洛罗(M.Romero)。1920年,李毕利(Henri Lepice)任哈尔滨法国领事。他1906年来毕,后历任天津副领事、云南府副领事和署领事、沈阳署领事、成都署总领事,直到调任哈尔滨。巴黎大学学历。1923年已调任北京法国公使馆。1923年,莱皮斯尔(Charles Lepissier)任哈尔滨法国领事,头衔是满洲领事。他1882年5月23日生于广州,在巴黎东方语言学校受教育,1907年2月来华,(注:The China Who&apos;s Who 1923,Shanghai,p.167.)1908年-1914年在沪任翻译及副领事,1931年5月调任天津领事,1935年5月1日请假回国。1924年11月,路易·雷乐(Louis Reynaud)被任命为哈尔滨法国领事,1933年法籍犹太人西蒙·开斯普(Semion Kaspe)在哈尔滨被绑架,雷乐领事和香本(Albert Chambon)副领事处理了此事,后者两年后在哈尔滨审理此案时仍任此职。1941年11月30日任哈尔滨法国领事的是列乌尔库银(H.Leurkuin),1945年2月死于任所,是哈尔滨最后一任法国领事。
波兰
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1921年设立于聋子街(现南岗凤翥街)21号“波兰先生”(又译做“波兰家”)大楼内,当时称作“波兰共和国驻哈尔滨委员会办事处”,此楼建于1913年左右,当时该建筑为二层楼,1920年接建三层。二楼当年为波兰领事馆,三楼则为领事官邸(现已无存)。1928年6月1日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迁至阿什河街与山街(一曼街)拐角处。<br><br>1931年,波兰将驻哈尔滨委员会办事处改为驻哈尔滨领事馆,第一任领事为莫尔古列茨,之后宾道尔、西莫诺
列维奇、道格拉斯、利结夫斯基先后任领事、总领事。其中,1930年10月道格拉斯(J.H.Douglas)被任命为驻哈尔滨波兰领事,1936年仍在任。1941年11月30日,任哈尔滨波兰领事的是利结夫斯基(Jerzy Litewski),他是波兰驻哈尔滨的最后一任领事。波兰领事馆于1942年被日伪当局封闭,最后一任领事利结夫斯基及馆员均被遣送出境。
意大利
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20年,同时还代管在哈尔滨的罗马尼亚侨民事务。首任领事吉别洛一索科(Gibello-Socco)。馆址初期设在南岗区庙街(现建民街)的吉别洛-索科的私人宅邸,1926年迁至吉林街与夹树街(现民益街)交角处,三十年代迁至松花江街93号(现松花江街193号,与工程师街交汇处北)。1925年12月,A.马飞(A.Maffei)被任命为哈尔滨意大利领事,1936年时仍在任。1941年11月30日已无哈尔滨意大利领事。1942年因意大利脱离德意日轴心国,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因受到日本人的排挤,以患病为由离开哈尔滨,该领事馆也随之自行关闭。1926年“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迁至吉林街与夹树街(现民益街)交角处该建筑建于1919年,砖混结构,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风格,三类保护建筑,围栏被哈市列唯一二类保护建筑(围栏类)。面积虽不大,但造型极为优美典雅。这栋楼最精美的部分当属楼顶的装饰,可惜在“文革”中被拆除了。
这座大楼原名为“吉别洛·索科大楼”,此名源于建造它的主人:意大利人彼得·伊万诺维奇·吉别洛·索科。
哈尔滨领事馆名录
(收录全部17个领事馆,其中花园小学校为重建建筑)
一、黑龙江广播电视厅招待所【原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松花江街85号。
二、耀景街22号院【原俄国与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耀景街22号。
三、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原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公司街59号,
四、黑龙江省电力公司食堂【原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红军街63号。
五、黑龙江省外事办公室【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官邸旧址】
地点:果戈里大街298号。
六、花园小学校【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花园街351号。
七、花园小学校图书馆【原德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阿什河街22号。
八、省委第一幼儿园【原葡萄牙领事馆旧址】
地点:阿什河街39号。
九、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家属楼【原美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东大直街289、291-1、291、293、293-1号。
十、吉林街52号楼[大鹰楼]【原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吉林街52号。
十一、斯基德尔斯基故居【原法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颐园街3号
十二、米兰时尚婚纱摄影【原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红军街69号。
十三、哈铁对外经济公司【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红军街108号。
十四、汇丰照相机商行【原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红军街124号。
十五、龙门大厦贵宾楼【原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地点:红军街85号。
十六、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原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田地街89号。
十七、黑龙江省供销合作联合社【原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地点:西二道街10、12、18号。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