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去参加了北京同事的婚礼,直接去的饭店,场面倒也气派,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哦,原来缺少了我记忆中婚礼乐手和歌手。
从小就伴着乐声长大,那时老爸参加单位的演出,我可以自由的出入老厂子俱乐部的后台,后台那化妆油彩和卸妆油的香气仍留在我记忆中 。80年代初的哈市婚礼乐队多是友情客串,给亲朋好友捧个场,不但可以大餐一顿,好了会给个红包,我跟着打打沙锤也可以蹭点婚礼上的糖果和点心。那时乐队规模也可大可小,唢呐,笛子,二胡,黑管,巴松,手风琴,小号和大号都可以上,可谓中西合璧。记得又一次张叔叔的大号有个键子闭锁不严,还让我嚼了块奶糖给临时黏上了。进入90年代,随着电声、西洋乐器的兴起,哈市婚礼乐队也由电子琴、架子鼓、萨克斯、电吉他和小号等主导,每 个乐队也明码标价600-2000元不等,长大了的我也成了个糟糕的萨克斯手得以赚点小外快。同时随队歌手兴起,因为音响条件限制,通俗歌手演唱效果不好,大多数乐队喜欢带民歌手。乐曲曲目视每个乐队水平而定,虽草台班居多,但一般通俗小曲目大部分乐队都会,诸如《啤酒桶波尔卡》、《西班牙的风》及《波兰圆舞曲》等,也可演奏流行歌曲。固定的曲目是去娘家接新娘下楼时大多数会奏《大阪城的姑娘》,主婚人入席是《不老的爸爸》,证婚人入席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介绍人入席则电影里鬼子进村的音乐或《鞋儿破》。婚礼司仪也大多数要能歌善舞,在婚宴上将婚礼喜庆气氛推到高潮,智取威虎山 “今日痛饮庆功酒”这段真是耳熟能详。那时每逢星期日或节假日,大街小巷到处可听到婚礼乐队的喧嚣,似乎每家有喜事不请乐队就觉得不够热闹、喜兴。
如今听到哈市的婚礼都不请乐队了而改音响录音伴奏了,我倒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12 评论:
一曲多情的萨克斯吹开了多少少女的心扉。
一曲多情的萨克斯吹开了多毛少女的心扉。
现在结婚搞婚礼的大多都是让婚庆公司搞定,很少有用乐队的,都是直接放音乐了
现在都是婚庆公司了。就农村里面好像还是乐队
消失是必然的,很多东西没法传承
我们家乡现在结婚都还是乐队
农村也没有乐队好吗
谢谢您的辛苦发文
[喜]
呵呵,加油!
[bofu变脸]要看奶大的烦恼大尺度照片,就到→ http://meinv.pro
过来瞅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