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水流云在》[/t]
最多人知道英若诚一定是通过《我爱我家》里的老胡。
话剧演员是让人佩服的,但话剧属于小众艺术,话剧演员很难红起来,虽然他们有着深厚的舞台功底,至少在走上电视剧之前他们基本默默无闻,可以说他们靠话剧搞艺术靠影视剧谋生存。
最早知道英若诚是在那部不朽的《茶馆》里,但茶馆里的人物太多了,虽说英老演的出色,但《茶馆》可谓星光烂灿,让人眼花缭乱,尤其那时一个劲地佩服于是之,自然将英老忽略了。再次关注英老是很多年后了,《围城》中的高校长。我必须说这部剧里英氏父子的表演是最地道的,就是钱钟书活着也会这么认为。都说英老是一位深受喜爱的演员、戏剧导演、翻译家和政治家,但我心里他就是一位懂表演的老派绅士。
我很爱看传记,特别是自传,喜欢看别人的人生,以及他们处世和解决问题的手段。这本《水流云在》是英老和康开丽合著的,看了之后就一个感觉,很不过瘾,不知道康开丽怎么用了3年时间录了41盘100多个小时的带子就编辑整理了这么点东西。
开篇是英老对在监狱里的日子的回顾,没有唉声叹气,也没有抱怨,说得最多的是怎样在那种环境中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苦中找乐。名人自传里很多人回忆那段沧桑的岁月时都不免自怜自怨,英老没有,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始终充满热情。老舍是君子,不想忍受就不忍受,英老是绅士,态度更加超然。
接下来是对家族、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忆,英老的绅士性格可以看出不是天生的,我一直很喜欢探究那一辈或更老的知识分子的成长经过,总觉得他们活得很真实也很充实。还有个特点,我发现他们大多是世家,这一点比较有意思,他们在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生活圈子等太多地方与我们劳苦大众有着差别,这个矛盾和差异可不得了,记得看王山的“天字系列”时对文革时两派人的斗争印象很深,一派是以世家子弟和干部子弟为首的红卫兵,一派是所谓的民间顽主,顽主曾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看来两极分化总是不好的,是祸害的根源。
之后讲的是表演和文化交流,对很多东西都是一带而过,甚至对《茶馆》也写得不多。其实我很想看看英老对自己扮演的各个角色和导演的每个戏有什么样的回顾和评价,但很失望。
曹禺先生曾写了一副对联送他:“大丈夫演好戏当好官,奇君子办实事做真人。”那时他是文化部副部长。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这是种怎样的境界?
[t]《推销员之死》[/t]
英老主演的《推销员之死》中英老饰演的威利为了保险金死了,他的妻子林达在剧的结尾说:“亲爱的,原谅我吧,我哭不出。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可就是哭不出。我实在不明白。你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救救我吧,威利,我哭不出。在我看来,你只是又去出差了。我一直在盼着你。威利,亲爱的,我哭不出。你为什么这样做呀?我想来想去,想去想来,就是想不明白,威利。我今天连房子的最后一期押款也还掉了。亲爱的,今天,没人在家。咱们无债一身轻了。我们自由了。咱们自由了……咱们自由了…… ”
愿英老在天堂里也有戏剧伴随。
[t]不知真假[/t]
据康开丽《水流云在》的英文版,《Voices Carry》, 英若诚和吴世良从1950年起就为中国共产党担负以交友方式收集在华外国友人和驻华外交人员的情报。由于他们的情报,两名美国富布莱特学者,同时又利用工作生活之便为美国海军搜集中国社会情况,百姓思想的美国人李克和李又安(Allyn Rickett 和 Adele Rickett)于1951年被捕入狱四年。
[t]“维基百科”英若诚生平[/t]
1929年6月21日生于北京。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圣路易教会中学。194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从学生时代开始接触舞台艺术。
1950年英若诚先生考入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先后在话剧《龙须沟》、《雷雨》、《明朗的天》、《悭吝人》、《茶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剧中扮演重要角色,以话剧演员的形象为大众所熟知。
文革中因与彭真的关系入狱,文革结束后重回戏剧舞台。因为其英文水平出色,随着中国对外政策的放宽,英先生逐渐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担任起一个重要的角色。1979年,他把老舍名著《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为《茶馆》成功地访问西欧作了准备。1980年春,英若诚随曹禺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随后又与英国导演合作,为北京人艺排演了莎翁名剧《请君入瓮》。
1983年,英若诚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1983年,他又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亚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米勒合作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同时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洛曼。1982年8月,美国斯诺基金会、富布莱特基金会和美国中部、西部各大学向英若诚发出联合邀请,请他作为客座教授为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授表演课,英若诚结合教学实践为学生们排演了中国话剧《家》。1984年8月,英若诚作为密苏里大学常任教授再度赴美讲学,为学生们排演了根据中国昆曲《十五贯》改编的话剧。
1987年,出演意大利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的名作《末代皇帝》中的配角。
1998年,由于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和戏剧事业上的杰出贡献,英若诚荣获被称为“亚洲诺贝尔奖”的菲律宾“麦格塞塞新闻文化奖”。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时35分,英若诚因患肝病导致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在北京辞世,享年74岁。
0 评论:
发表评论